
01聪明地读书
我们经常抱怨读过的书总会忘记,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读过的书都变得有用,甚至能把读过的书都用起来?
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一句话:在脑力劳动者取得一项成果时,只有组织才能为他们提供所需的持续性,也只有组织才能使脑力劳动者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成果。
言简意赅,就是组织两个字。需要我们把读过书,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组织起来,才能把大脑接受到的各种信息流,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可视化的具体成果。
就像德鲁克说的,人们取得一项成果,这一过程是需要持续性的,而只有组织和架构,才能提供这样的持续性,而不是仅靠大脑的那点脑容量记住所有东西,何况大脑也有遗忘曲线。
而且,整理自己所读过的书,把它们组织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本身也是一种输出的过程,可以让自己把知识梳理、再理解一遍,从而在大脑留下深刻的印象,以此来形成初步的学以致用。
所以,学会组织,使专业知识转为具体成果的桥梁。
02书里只有信息,没有知识
过去我一直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读书就能获得知识,其实仔细想想,我们都是在看作者写的——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感受、理解、体验和经历。我们当时只是读过了,产生了一种阅读体验,但对于书里所讲的内容理解有多少是不知道。
想想我们过去看过的书、文章,现在还能记起来多少就能证明这件事。反向也说明了一件事,知识一定是装在自己脑海里的东西,能为己随时所用的信息才算叫知识。
我们学习知识不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学习某种技能,知道自己以前不知道的,做到以前做不到的。那如果曾经看过的书,都忘记了,就谈不上学到了知识,只代表曾经看过某个信息。
从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讲,当时读过是有感觉的,为什么时间久了之后就完全记不起来了呢?这里涉及两个关键词,一个词是语境,就是你当时读了有感触,是因为阅读的前后信息有代入感;另一个词是真知,有一个词叫只有真知才会真行,如果不会做说明还是没有完全理解透。
所以,只有能用起来的、与实践相结合的信息才叫知识。否则,我们都只是一个信息消费者,与刷短视频、追剧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大脑处于主动消费,还是被动消费。
读书不在于读了多少,而在于带走了多少。知识容易遗忘,要把读过的知识写下来,加深理解;要把读过的知识跟过去、未来的事情做一个勾连,提供应用场景(输出也是一种应用场景)。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做法,以前都是看到什么学什么,现在我更多地是「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去学习。
比如像我做公众号需要写文章,我就会去挑一些写作类的书籍,学过的东西我就可以直接用在写文章上了;比如为了教育孩子,先得提升自己,于是我会去看一些育儿类的书籍,或者怎么做一个合格父母的书籍,看完就可以立马用得上。
学习这件事别人只能「抛砖引玉」告诉你一些东西,但想要获得真理、获得洞察、获得应用和实践,还需要自己「亲自学」,别人无法替代。
学习这件事还要「身躬践行」才不觉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