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最近爆火出圈,吸引了整个社会的目光。
对很多长辈来说,他们难以理解一个玩偶能卖到几百甚至几千块的价格,有些限量版更是炒到了上万块。但当我们与年轻人交流时,他们反而觉得这些玩偶的价格非常合理。
假设一个玩偶500块,一辆车50万,一套房子500万。
你认为哪个商品更贵?哪个商品更具性价比?
如果从性价比的角度来看这些商品和资产是否值得购买,不同人会有不同答案。
对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房子无疑是最佳选择。
对80、9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他们可能觉得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性价比更高。
而对00后或10后来说,他们认为当下火爆IP及其衍生产品更有价值。
这样的结果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在消费和认知上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巨大割裂。
理解泡泡玛特的人认为它是精神粮食,不理解的人则视其为泡沫和智商税。
很难说谁对谁错,因为大家根本就不在同一个价值体系里。
这让我想起了周洛华老师"三部曲"中《估值原理》这本书里一个有趣的观点:估值游戏论。
估值是人的社会地位
资产价格的涨跌源自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
人们用资产玩一个“游戏”,以便建立社会秩序。
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对于资产估值,许多金融专业出身的人往往用PE、PB等财务指标来评估资产价值。
但实际上,这些资产真正的价值,其底层逻辑并非数学,而是社会学和人类学。
金融市场里有“资产的模型”,社会中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这些资产从冰冷的交易数据中解放出来,放回到鲜活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中去审视,就会发现所有资产估值的核心都在于人类社会围绕某项资产正在进行着怎样的游戏。
1/
说白了,估值就是看大家在围绕一个东西玩什么“游戏”。
拿钻石来说吧,它的价值到底怎么定?
看产量?看结婚人数?这些都只是表面文章。
尤其是当人工钻石出来后,之前的那些分析方法一下子都说不通了。
很多人觉得人工钻石是个好事,技术进步嘛。但实际上,它可能正在毁掉钻石的价值,因为它把原来那个游戏给玩坏了。
钻石这个游戏,玩的不是工业用途,而是婚恋关系里的一个“信号”。
一个女孩需要的不是钻石本身,而是钻石所传递的那个意思:“他买得起这么贵的东西,而且他愿意为我买。”
这个信号的重点,不在于钻石有多亮,而在于它有多“贵”。
“贵”才是那个信号的内核。现在人工钻石出来了,物理上没差别,价格却便宜一大截。
这一下就把“贵”这个内核给抽掉了。
你想想,谁会花大价钱去买一个“看起来贵”但谁都知道不贵的东西呢?
当信号的意义被瓦解,这个游戏自然就进行不下去了。
2/
这个道理,周洛华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得最透彻。
他当时带团队创业,辛辛苦苦凑了500万。后来有VC找上门,说给你们估值2500万,再投500万进来。
大家一听都高兴坏了,觉得这是市场对自己的认可。
可周老师拿到厚厚一叠合同,反复看了几遍,心里却越来越沉。
他发现,那2500万的估值根本不是在为你的过去买单,而是在为你的未来上的一道道“锁”。
合同里全是责任、承诺和对赌。那笔钱,感觉不像奖杯,更像一张“加油卡”——它能让你继续跑下去,但同时也提醒你,比赛还长着呢,你要是到不了终点,这张卡就是一张废纸。
你看,估值不是一个价格,它是一整套新的人际关系和责任。
3/
想通了这点,我们再回头看历史和不同的社会,很多事情就豁然开朗了。
社会在不同的阶段,面临的核心问题不一样,就会选择玩不同的“游戏”,那个被大家选中的“游戏”,自然就最值钱。
金本位时代,钱不能随便印,大家玩的就是“勤俭持家”的游戏。省吃俭用是美德,因为攒下来的钱是真的购买力。
后来到了信用货币时代,钱留着会毛掉,游戏就变了。比如我们过去这些年,很多人玩的是“房地产”的游戏,鼓励的是“敢于负债、努力工作”的精神。一个人敢背上三十年房贷,然后踏踏实实地还,这本身就是一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
再往后,如果社会要靠科技创新来提高效率,那么“股票”可能就成了新的游戏主角,它奖励的是高效和创新。很多人炒股总亏,可能就是没想明白,自己还在用玩上一个游戏的思路,去参与一场规则已经变了的新游戏。
4/
过去几十年里那个坚固无比的价值参照系——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资产增值体系——已经松动了。
为什么会松动?
因为支撑它的那个社会契约和游戏规则,变了。
过去,房子不仅仅是水泥和砖块,它是一个集金融、婚姻、阶级跃升为一体的超级符号。
我们买的不是居住功能,而是通往主流生活方式的一张门票。
所以,即便它价格昂贵,但在那个游戏规则下,它是“划算”的。
但现在,当房价不再是单边上涨的神话,当婚姻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时,这张门票的价值就被打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年轻人用最朴素的ROI(投入产出比)一算,发现为了这张门票,要透支未来三十年的幸福和自由,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5/
旧的锚点失效,新的锚点必然会出现。
这个新的锚点是什么?
是“情绪价值”。
具体来说,是一种“低总价、高毛利、高频、且能立即获得满足感”的消费体验。
一个几百块的玩偶,从制造成本看,毛利率高得离谱。
但在一个压力巨大、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它能提供的稳定、即时的情绪支撑,反而成了一种稀缺品。
拆开盲盒那一刻的惊喜,摆满一整面墙的收藏,这些东西的“出片率”极高,能迅速转化为社交网络上的点赞和互动。
这是一种全新的、为情绪和体验买单的理性。
这种现象同样也出现在日本90年后期,电玩,动漫,任天堂,卡普空,万代的高速增长之路也是从那时开始。
6/
这种价值参照系的切换,是宏观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
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在玩一个“延迟满足”的游戏,大家愿意为了一个更宏大的未来(买房、升职)而忍受当下的辛苦。
但在一个增速放缓的时代,游戏规则就变成了“即时回报”。
既然大的目标遥不可及,那么追求“小确幸”就成了最优策略。
“大钱我挣不到,房子我可以不买;但隔三差五的精致消费,发个朋友圈让自己开心的权利,我必须要有。”
过去那套靠茅台和饭局构建的成功学叙事,对年轻人来说,已经彻底失去了吸引力。
7/
这里面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规律:
一个东西一旦成了全民级别的核心资产,它的换手率就会被人为地、想方设法地降下来。
这绝非偶然,而是维持游戏共识的必要设计。
金本位时代,英格兰银行用利息鼓励你持有纸币,而不是挤兑黄金。
中国的核心城市房产,用“认房又认贷”等政策,将年换手率死死压在5%以下。
美股的401k账户,用资本利得税的规则(No Sell, No Tax)鼓励长期持有,构成了市场的压舱石。
为什么?
因为频繁的交易会冲击共识。
只有当大家都相信这个东西的长期价值,愿意安心地持有它,这个游戏才能稳定地玩下去(京沪永远涨、美股长牛)。
信心本身,才是估值的地基。
8/
所以,别再天天只盯着行情软件上的红红绿绿了。
那些数字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我们更应该花点心思去看看,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大家到底在玩一个什么游戏?
这个游戏在鼓励什么,又在淘汰什么?
你手里的资产,是这个游戏里的核心道具,还是上个时代留下来的纪念品?
想清楚这些,可能比研究任何K线图都有用。
一场金融危机,往往就是旧的游戏玩不下去了,把桌子一掀,所有人重新开始一场新游戏。
看懂游戏的变化,可能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