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世界”,非经济学所长;但改造“世界观”,却是经济学的强项。
——薛兆丰
经济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科学。从微观到宏观、从政治到生活,经济学的本质与理论始终贯串其中。因此,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内涵与运行规律,不仅是经济学家的本职工作,也应成为每一位理性人应做的事情。
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学习经济学并非要你成为天才,但若不学经济学,命运就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本公众号将尝试摒弃经济课本的深奥、枯燥性,通过经济散文的方式,展开对宏观经济学基本内涵与理论的讲述,不求每一位读者成为经济学家,只为带领大家了解经济学的世界,形成用经济学视角看待世界运行规律的思维与方式。
在本系列伊始,我们将从最基础的问题出发,和大家一起讨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聊一聊“当我们在研究宏观经济学时,我们在研究什么”。
判断与描述经济运行状态
201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1%。CPI同比上涨2.9%,实现全年物价3%左右的调控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比上年末降低0.2个百分点,符合4.5%以内的预期目标。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1.54万亿元人民币,比2018年增长3.4%。其中,出口17.23万亿元,增长5%;进口14.31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2.92万亿元,扩大25.4%
这段涵盖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失业率、国际收支等经济指标的文字,从经济数据方面对宏观经济基本层面进行了描述,概括总结了19年国内经济增长,消费,就业和国际收支的水平。
然而,除却上述经济数据或指标,我们也可以用文字来表达对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判断与描述:
2018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受到冲击,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给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市场预期带来不利影响。面对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的严峻挑战,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
无论是文字形式还是数据形式,想要由浅入深的描述经济运行状况,大致判断经济运行状态,离不开宏观经济基础知识与宏观经济思维方式。
除了描述和判断经济运行,预测也是宏观经济的研究内容之一。
预测经济运行前景
宏观经济预测不了明天经济会怎样,但却可以预测未来经济会怎样,经济的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的研究是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
我们来看下面这段节选于王德培《中国经济2020》一书中,关于中国经济2020的预测与展望概述的文字。
“我国面临导致经济形势下沉的“空头6+1”——去产能、去商能、去红利、环保风暴、第四次金融危机、中美贸易冲突+政策波动。在中国经济面临较大压力的同时,“多头6+1”——二次城市化、大交通、大消费、大通信、大文化、金融大发展+外部空间,让中国经济孕育、积蓄并释放着新的上行动力。拉动经济下行的“6+1”变量和推动经济向上走的“6+1”力量相互交织、叠加,加剧和放大了2020年中国经济的复杂、多变之势。”
“2020年或是空头与多头的对峙和相持时期,进入倾斜与破局还需时日。但新经济进入动能释放期、新技术产生爆炸效应、新模式层出不穷、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等“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国经济依然处于相对较高增长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也正是因为拉动经济下行的“6+1”种变量和推动经济向上走的“6+1”种力量相互交织、叠加,加剧和放大了2020年乃至更长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复杂多变之势。”
上述文字针对国际经济环境、国内经济结构等,对未来经济的长期趋势进行了预判,抛开该判断的准确与否,想要获得如此对宏观经济前景预判的能力,离不开宏观经济基础。
当然,你可能会说,
我不炒股,也不做企业,
一国或者世界经济的未来“与我无瓜”,
但事实并非如此,
只因你的生活离不开“房子,车子和票子”。
有关于这一点,
接下来的内容可能更深有体会。
解释宏观经济现象
为什么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一些国家经历了收入的迅速增长而另一些国家仍然限于贫困之中?
为什么一些国家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而另一些国家却维持了价格的稳定?
为什么所有国家都经历了衰退和萧条?
等等此类,宏观经济学则正是致力于解释此类经济生活现象的学科。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媒体常说食品的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原因,这样的结论真的对吗?
对此,我们用经济理论推导来回答这一问题。
根据货币数量论,名义货币的需求函数为:
上式的推算说明两点:
当给定了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时,物价水平需要调整到一个水平,使得名义货币供给量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量;
- 当给定了名义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时,物价水平需要调整到一个水平,使得名义货币供给量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量;
- 当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而实际货币需求量不变时,物价水平必然上升。
因此,根据货币供给与需求决定物价水平的利率不难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由于货币供给量增加所致。
所以,媒体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它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面现象而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食品的价格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一个表现形式而不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真正导致物价上涨,或者说通货膨胀的原因是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当然,上面这个有关于物价与通货膨胀问题的经济理论推导,目前对于经济小白来说可能尚有难度,但是不要担心,后续在“货币与通货膨胀”相关知识点的分享中将会对此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探讨!
下面我们来看宏观经济研究的第四类问题。
改善经济运行的政策与建议
关于这一Part,更多可能出现于国家层面或者学术层面,还有大学课程作业。
以学术研究为例,这是一篇有关于经济治理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学术研究,该文研究表明要重视官员经济治理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能力是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本文将官员经济治理能力分为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构建官员能力偏向型增长模型,首次考察官员经济治理能力对辖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发现在经济平衡增长路径上,官员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转化率边界、要素替代弹性和要素相对供给存在最优组合。通过构建由百强县和贫困县组成的846个县级行政单位2006—2015年县委书记个体特征和辖区经济增长匹配数据,将教育背景与工作履历分别视为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代理指标,首次定量识别县级官员经济治理能力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参考文献:文雁兵,郭瑞,史晋川.用贤则理:治理能力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百强县和贫困县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20,55(03):18-34.”
熟悉理论基础、捕捉学术前沿,宏观经济对于致力于管理和宏观研究类的朋友当然更为重要。
写了这么多,
大概是在说宏观经济学知识不仅对经济学专业的人有用,而且对生活中每一位成员都至关重要。明白经济运行原理,不仅是世界观的丰富,更是思维方式的多彩。
尝试了解些经济学,或许更有助于你“钱包鼓鼓”。
今天就到这里吧。
既然咱都看到这儿了,就随手加个关注吧!
下回我们再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