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事情为什么尽量不要留尾巴?
申克·阿伦斯说: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处理好,否则被忽视的那部分会绊住我们,导致不重要的任务也变得紧急。
想想平时,如果我们心里老是装着一些事,即使出去玩也是不痛快的。因为记忆牵挂会占用人的心智资源,导致做其他事也神经恍惚、心不在焉。
比如活在当下,是因为心无旁骛、心智资源不被浪费,大脑才轻松、愉悦。所以,给自己少留点儿牵挂,做事的注意力也会越集中。
02
有时候我们明明想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但大脑就像目光呆滞的精神病患者,让你思想开小差、心神涣散。
有的人认为是晚上没休息好,有的人认为是周围环境有影响,有的人认为自己状态差等等。但其实大多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跟外在环境没有直接影响,而跟我们的思维活动成正相关。
比如《搞定》这本书中有一项工作流程,在工作之前,先把所有需要处理的事情,都收集到一起,然后再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是著名的GTD原则。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给大脑卸掉多余的记忆包袱,不让大脑多想。
比如我今天有五六件事需要处理,如果你直接随机挑一件去做,另外几件事就总会形成记忆牵挂,让你知道,你还有几件事没有完成,这时候心智资源没办法完全地投入当下的事情。就像憋尿的时候,你是没办法撇开不在意的。
但如果我们事先把这五六件事列一个行动清单,这样大脑就清楚地知道:哪些完成了、哪些未完成,并按照重要程度分个优先级。这个过程中既在做事项检查,也在做先后排序,让大脑清晰、明确所有任务。
所以,当任务不清晰、不明确时,就会占据大脑记忆与心智资源。反之,先规划一下,再去做,才不至于被其他想法分散注意力,才能专心致志地做好眼前的事。
03
计划的任务类型分两种:
一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任务,比如看书的时候做一条笔记,写文章的时候找一个案例,或者把几句话变成一段话。
另一种是较长时间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写一篇论文,搞一个实验研究。
这里,我想说,多做一次性能完成的任务,少做较长时间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一次性任务能看到终点,这种任务更容易完成。
比如在比赛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运动员即使在前面跑得再累,但当看到终点,又会爆发出潜力,向终点发起冲刺。
有一个效应蔡格尼克效应,如果牵挂一件事没完成,就会一直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对于这种未完成的任务或事情,人们会有更强的记忆或驱动力去完成它。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短时间内看不到终点出现,人就会产生心理懈怠和拖延行为。
参加过半马或全马的人都知道,要给自己定前面能看见的目标,通过不断超越目标才能跑完全程。
如果脑子里一直想的是,还有多久才能到达终点,目标就会变得宏大和遥远,需要调动意志力让自己前进。但意志力是消耗品,消耗殆尽的时候就是放弃的时候。
一个是靠目标驱动坚持,一个是靠意志强撑坚持,显然前者更容易激发人的潜能。
所以,不管阅读写作,还是完成工作,定目标要给自己定能看见终点的目标。把那些不具体、不清晰,战线拉很长的任务,拆解成一个又一个可以一次性完成的任务,才能帮我们更高效地完成目标、拿到结果。
终点在眼前,更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