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如何更好的进行有效学习

发布时间:2024-08-25浏览:

01 如何加深学习的记忆效果?

对于想学习或者经常学习的人来说,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学过能记住多少,但实际情况并不会因为我们关心或者想记住,就能记住的多,经常是看的多记住的少,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申克·阿伦斯说:存储与提取负相关,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

这个确实与我以前想的不一样,以为大脑存储越容易,在用的时候提取也就越容易。实际上,想想小学背课文,那可是背的滚瓜烂熟,但现在好多都忘了;在初中我最喜欢背政治,记了很多指导思想和理论,现在几乎一个都想不起来。

背这些东西的时候方法很简单,只需要重复多背几遍就记住了,相当如很轻松地就存入到大脑,在考试用的时候提取还相对容易一些 ,但现在就跟泥牛入海一样,被时间和脑海给吞噬掉完全找不到了。

相反,阿伦斯说 :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提取反而会更方便。为什么会这样呢?

认知科学家比约克夫妇,有一个最新研究成果——必要难度。

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把“记住了”当成“学会了”。当我们给大脑存入自己背会的的东西,就以为 是自己已经学会的东西,但事实上,这种轻松存入的记忆,会被其他经历难度才记住的东西给挤兑掉,我们的大脑也是有脑容量的。

假如现在让你回忆5年前、10年前记得很清楚的事,好多记忆都已经变的模糊、甚至忘记,大脑不管这个记忆对你重不重要,它都会抹去的,它只关心这个记忆存入的难易程度。比如你经历了初念分手、被人骗了两万,这样的事更容易被大脑长期记住。

所以,我们在做读书笔记、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记,这种学习方式都是感觉自己记得很全,记得过程中全都会,但合上书、下课后却留脑海里的却很少,就是因为这种记忆缺少必要难度。

但如果你的笔记是在合上书后、下课后经过回忆、复盘记的,反而更容易真正理解和学会。因为大脑会经历一个痛苦的回忆过程,专业术语就叫记忆检索和记忆重构,包括编码——巩固——检索 。

通过「记忆检索」,让大脑清晰的知道,哪些地方已经掌握了,那些地方还模糊不清,才能给我们的知识打上记忆的结,形成长期记忆。这个就是增加记忆的存入难度,反而会让我们的存入变的更牢,提取才变得更容易。

有一本书叫《认知天性》,是专门讲以「记住」为导向的学习方法,结合了心理学和脑神经科学,是11位世界前沿认知心理学家付出10年时间研究的记忆方法。如果你想让你的学习力、记忆力提升5-10倍,推荐你看看这本书。

普通人变优秀靠的并不是谁聪明、谁脑子好使,而是用对学习方法。卓并非源于才智超群,而是源于正确的学习之道。

02 书里只有信息,没有知识

过去我一直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读书就能获得知识,其实仔细想想,我们都是在看作者写的——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感受、理解、体验和经历。我们当时只是读过了,产生了一种阅读体验,但对于书里所讲的内容理解有多少是不知道。

想想我们过去看过的书、文章,现在还能记起来多少就能证明这件事。反向也说明了一件事,知识一定是装在自己脑海里的东西,能为己随时所用的信息才算叫知识。

我们学习知识不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学习某种技能,知道自己以前不知道的,做到以前做不到的。那如果曾经看过的书,都忘记了,就谈不上学到了知识,只代表曾经看过某个信息。

从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讲,当时读过是有感觉的,为什么时间久了之后就完全记不起来了呢?

这里涉及两个关键词,一个词是语境,就是你当时读了有感触,是因为阅读的前后信息有代入感;另一个词是真知,有一个词叫只有真知才会真行,如果不会做说明还是没有完全理解透。

所以,只有能用起来的、与实践想结合的信息才叫知识。否则,我们都只是一个信息消费者,与刷短视频、追剧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大脑处于主动消费,还是被动消费。

结论:读书不在于读了多少,而在于带走了多少。知识容易遗忘,要把读过的知识写下来,加深理解;要把读过的知识跟过去、未来的事情做一个勾连,提供应用场景(输出也是一种应用场景)。

多实践所读、所学。

  • Copyright © 2024- 小橘子财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晋ICP备2023001988号
  • 联系地址:上海市奉贤区大叶公路8188号8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