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场,2个小习惯,富养自己

发布时间:2024-10-27浏览:

01 空杯,才能获得好答案

承认自己的无知,才是求得真知的第一步。

以前经常听一句话,”先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意思是清理掉屋内乱七八糟的东西,给后面进来的人腾出足够的空间。其实,我们向别人请教、学习时也一样,只有先知道自己不知道,才不会半桶水晃来晃去。有足够空间,接纳新知。

承认自己无知,并不是笨的表现,而是打开好奇宝宝的天线,为了更好地搜索和接收答案。

比如像我之前,在跟别人请教问题时,其实自己心里大概也知道怎么做,就想听听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在请教过程中,还时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潜意识告诉了别人——“我也懂!”

显示了自己,掩饰了无知,别人就会给到你不一样的答案。

先入为主的观念,会导致我们很难觉察新的观念,甚至不愿意觉察,只想寻求认同,这就导致无法打开更多、收获更多。

答案不是根据问题找出来的,而是先打开心理防御机制,放在己见,先从接纳和承认自己的无知、从清空已有答案开始的。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也说:“求知不是直接寻求答案,而是先承认自己无知,打开求知心态。

第一步,承认无知,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二步,让对方多说,找到最好答案。

如果以后向人请教时,首先清空已有答案,多用空杯心态提出好问题;让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别人才会知道,如何详细讲给你听。

02 接纳,才能打破偏见

申克·阿伦斯说:通常人越多,好点子就越少。因为我们往往更喜欢出现在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不管它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我们通常都不想放弃它。

比如在头脑风暴的时候,明明是想通过集思广益的长处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创意,但实际获得想法的质量并不高。参与头脑风暴的成员,会受其他人的影响。

想想你参加头脑风暴的时候,当别人提出一个想法你很认同,决定很对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大脑就很难再提出反驳或更好的了。最后,头脑风暴的讨论范围就会被局限在几个小的话题范围内。为什么会出这种情况呢?

第一,这跟我们的认知偏见有关系。

我们的大脑经常依赖已有的经验或信息来做出判断,这种倾向被称为“首因效应”或“先入为主”的偏见。比如我们在回答别人问题,我们的大脑会迅速捕捉第一个出现的想法,并将其视为默认或最可能的答案。

第二,与我们的心理锚定有关系。

第一个想法是基于我们的过去经验和感受,通常与我们的情感、直觉和心理紧密相连。比如最近你要考虑买一辆车,在车行第一眼就看到你心仪已久的车,会被立刻吸引过去。再看其他的时候,脑子里全是刚才那辆,挥之不去。这就是因为第一个想法——那辆爱车——在你的大脑占据了主导地位,被自己的情感锚定了。

丹尼尔·卡尼曼说:我们往往更容易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而不是真实的事情。

然而,过度依赖第一个想法,可能会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智或片面的决策。所以还是不要让先入之见,阻碍你理解世界真相。

波兹曼说过一句话,克服偏见最好的方法就是接触和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多用批判性思维,提醒自己保持客观、理性和开放。

  • Copyright © 2024- 小橘子财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晋ICP备2023001988号
  • 联系地址:上海市奉贤区大叶公路8188号8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