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职场混得越久,就越要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人际圈子。就比如简单的转行,如果没有足够的跨领域的知识积累,或者相关的人际圈子,我们的视野就只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和领域。
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85%则取决于他的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
但我们经常又陷入人际交往的陷阱,比如我们大部分人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潜移默化中都受两个人际交往原则的影响,一个是自恋原则,一个是懒惰原则。
第一,自恋原则,也称相似原则,意思是我们往往都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倾向于那些与自己经历相似、价值观差不多、同意自己的观点的人建立更紧密和亲近的关系,有点儿像同频相吸。
这种交往原则的特点,就是自己首先要觉得舒服,如果一个人跟我的观点老是不合,说话也不是对脾气的,那后面我就会慢慢地敬而远之了。
这本身也没什么错,但这种交往的倾向,可能会导致我们的人际圈子同质化,我们只跟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就会限制我们的信息来源、信息交流和机会成本的流失。
也体现在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和看法,认为自己的观点和贡献是很重要的,甚至对他人或关系的成功、平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懒惰原则,意思是我们更倾向于与那些容易接触和容易接近的人建立关系,而不是主动去认识新的人或者扩展新的人际关系。
比如我们在参加线下学习的时候,我们只跟挨得住的人交往,只跟邻座、做旁边的人说话、攀谈,离得远的就会算了,也懒得去说。
这种只跟自己挨着的人、旁边座位的人交往,再远一点儿的就好像有诅咒一样,不会去攀谈。
其实,我们工作中同事关系也是遵循的这种懒惰原则,为什么一个公司一起朝夕相处待了三五年时间,甚至比自己的家人一起都待的时间还长,但是一旦离开公司,彼此就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很少联系,变得疏远,甚至断了联系。
这种原则可能会导致我们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局限性,只跟自己身边的人建立联系,而缺乏更广泛的社交圈子。
这种局限性可能会限制我们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机会,因为缺乏不同领域或背景下的人,建立联系的机会,也不给自己与外界的联系,跳出自己的圈子的机会。
其实,机会来源于别人的发现和赏识。而构建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多展示自我。
在麦肯锡有一个规矩,所有的咨询顾问,在咨询完一个项目之后,一定要写一篇文章,把自己在这个项目中所学到的东西提炼出来,发表在麦肯锡的内部网络上。
很显然,这么做的好处是能为后来的人提供一些做项目的案例和经验,顺便也是在展示自己做项目的能力和实力。
但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获得别人的认可,才有获得新项目的机会。
麦肯锡全球所有的合伙人,每天都在为他们的新项目物色人选,他们会去这个内部网上筛选,先检索他们这些人写的文章、做过的项目,然后决定是否邀请你加入到他的新项目当中。
这就会形成马太效应,只有不断地加入到新项目中,完成新项目,写下项目总结的文章,就能被更多地看到,也就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项目。通过一次次地给自己制造被看见和做项目的机会,从而成为更优秀的项目合伙人。
1.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也可以利用一些机会,都去主动承担一些项目或工作任务,来展示自己的胜任能力,以为自己获取更多的案例和资源。
2.哪怕主动花一点钱,去参加一些像游学类的活动,大家组织在一起边玩、边学。
只有大家一起经历一些事、多相处一段时间,就能创造很多接触的机会,关系才有可能变得亲密,通过情感连接,碰撞出一些生意、业务的合作机会。
3.也可以通过建立个人兴趣的团体,比如像我喜欢写作,就会建立一个社群跟大家一起写作,就会慢慢和一些人建立联系,再到约着一起喝茶、吃饭,一定要积极主动的创造机会,而不是消极地等待机会。
知名影视演员任泉,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投资人,更不知道他投了很多高科技的项目。
很多人就很奇怪,见过明星投资影视圈、文化圈的项目多,像这种跨行投高科技的却很少,任泉既没有理工科的背景,为什么他能够做到?
其实,任泉是一个特别爱组织活动的人,经常约不同的人一起。他每天都跟每一个行业里边,最棒的那些创业者沟通、聊天,所以他知道哪个东西最先进。
就像我们老觉得别人能靠信息差赚钱,而自己凑上去的时候已经众人皆知了。为什么别人能,就是因为别人总是跟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知道哪些信息大家知道,哪些信息别人不知道,能把这些“信息差”利用起来。
像我们普通人,没什么人脉资源,即使无意中知道一个信息差,也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是不是信息差,别提利用了。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与不同行业的人建立联系,了解更多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信息差”来为自己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