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比复制成功经验,更重要的事
有两个孩子的家庭,通常都会面临一个问题,教育老大、复刻老二,但老大和老二的性格总不一样,对老大管用的方法,用到老二身上就会失效,这是为什么呢?
史蒂芬·柯维说:“原则不同于实践。实践的特点是行为或行动,在某一情况下的实践,未必在另一种情况下适用。就好比父母不能将教育第一个孩子的方法,照搬到第二个孩子身上。”
柯维还说:“实践是个别的、具体的,而原则是深刻的、基本和普遍的。原则适用于任何人、婚姻、家庭、公有及私有机构。如果我们把原则内化为习惯,就能够用不同的实践方法应对任何局面。”
简单理解,就是因材施教的方法,不是直接复刻过去的成功经验,而是把经验总结为原则、把原则内化习惯。
我也有两个孩子,过去我还以为把老大教育的好,就可以把用在老大身上的方法,直接套到老二身上,这样可以省心、省力;一个老师教育出一个好学生,就可以把这个方法复用到其他学生身上,这样就可以名扬万里……好像我想的也有点儿天真!
过去成功的经验,往往具有偶然性和独特性,每个孩子的性格、条件、理解、习惯都不一样,用同一套方法施教不同的孩子,产生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但好在,我们还可以总结出一些普适的原则,比如每个孩子应该学些什么、怎么学效果才好等等。
说到这里,因材施教的方法其实也能用到我们自己身上。
就比如每次和一个客户沟通完,总结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做的不好的地方,提炼出一些沟通原则,把这些原则刻意练习,成为我们的销售习惯,说不定就能业绩长红。
就像我喜欢写作,就可以把每次的写作心得和体会记下来,总结出一些利于写作的规律,用在后面的文章创作中,做到一通百通。
原则具有普遍性,而时间具有特殊性,二者兼顾的效果才好。就像《毛选》里讲,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做到知行改良、知行合一。
02 生活里的天平
史蒂芬·柯维说: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会对自己的选择胸有成竹。无论结果怎么样,都能专注于此,并且心安理得、内心没有羁绊。
显然,柯维是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一个以原则为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与行为也独具一格。
柯维,除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外,他还写过一本《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其中提到,他带着一家人,一起写家庭的使命和宣言。让家里的每个人成员互相多沟通、多交流,就能为这个家多奉献点儿爱,这个就是家庭的基本原则。
把家庭的终极目标如同法律条文一样写出来,告诉大家都按照这个做事,这个是“以终为始”的方法,很奏效。
像王阳明说的,一切以心为本,要在事上磨练。把学习、工作、生活,都当成一种修行的话,这个就是以原则为中心做事。
稻盛和夫也曾解释过:“如果说,最容易动摇、最难把握的是人心,那么,人一旦互相信赖、心与心相连,那最坚固牢靠的还是人心。”
因为坚实而稳定的内心,奠定他们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会让他们度过积极而充实的一生。
所以,找到自己的人生原则,要以原则为中心,才能全面照顾和经营我们的人生。无论你是考大学、还是工作、创业,不要嫌事麻烦,要能够在这些事上磨炼自己的心性和原则。就像易经里说的——变则通、通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