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努力更重要的,是目标拆解能力

发布时间:2024-07-14浏览:

大家都知道开卷有益,多读点儿书总没错,但我们更是喜欢看手机刷短视频、打游戏;大家都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每天锻炼对健康有益,但我们更喜欢躺在沙发上看电视。为什么呢?

申克·阿伦斯说:在选择话题时,我们想找的是那些重要的、有趣的、能够利用现有素材的话题,但实际上大脑却会优先考虑当前容易获得的想法。这让我想到人性的一个特点——避难趋易。

我们天生就倾向于追求轻松、舒适和即时满足,而那些需要付出许多时间、努力才能获得满足与收益,人们就是会趋利避害。人类的祖先就是靠着这种能力,才在大自然的优胜略汰中生存下来的。

但在现代生活和学习中,趋难避易却无法让我们持续获得个人成长和进步。就像我有时候写文章,要把一件事或经历一幕幕地描述出来,还要想很多细节,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声音:咋这么麻烦!

于是经常对自己说一句话:易走的路往往不是正确的路,正确的路往往不太容易走。只有付出了,才会珍惜。就像结婚嫁娶女儿,为什么要有礼金?一方面是风俗文化,另一方面为儿子娶媳妇有一点儿帮衬,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沉没成本」。

村里老人就经常说,谁家媳妇是跟来的, 谁家女娃跟人走了。像那些没有彩礼和婚嫁仪式的,女方没有心理负担、男方没有金钱损失,会更容易造成婚姻的失败。当然这个原因是片面的,但至少是说明了一个道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不劳而获的果实。

对于我们个人学习成长来说,易事常成于慎思,难事常败于轻率。自我的控制力和意志力不是一劳永逸或者低付出高回报,而是困难和挫折的磨练。智者择难而上,愚者畏难而止,就是要克服的这种天性。

图片

给家推荐一个方法,可以尝试解决这种避难趋易的天性:学会合理计划。

计划的任务类型一般分两种:

一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任务,比如看书的时候做一条笔记,写文章的时候找一个案例,或者把几句话变成一段话;另一种是较长时间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写一篇论文,搞一个实验研究。这里,我想说,多做一次性能完成的任务,少做较长时间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一次性任务能看到终点,这种任务更容易完成。比如在比赛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运动员即使在前面跑的再累,但当看到终点,又会爆发出潜力,向终点发起冲刺。就像「蔡格尼克效应」,如果牵挂一件事没完成,就会一直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对于这种未完成的任务或事情,人们会有更强的记忆或驱动力去完成它。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短时间内看不到终点出现,人就会产生心里懈怠和拖延行为。

就比如被誉为“天生就会跑的人”塔拉乌拉人在比赛时每支队伍都有专属的手工削制的木球,参赛者在比赛中会不断的把木踢远,然后追上去找到球在踢远,整个过程禁止用手。然而塔拉乌拉人的比赛和西方人的极限竞技不同,就像铁人三项赛,参赛者没有过程中的小目标,只有看不到的终点,在这个比赛过程中,参赛者是极度痛苦的,而塔拉乌拉人的比赛中,参赛者把所有的注意里集中在踢远的木球上,每个小目标都是可见可追逐的。

参加过半马或全马的人都知道,要给自己定前面能看见的目标,通过不断超越目标才能跑完全程。如果脑子里一直想的是,还有多久才能到达终点,目标就会变得宏大和遥远,需要调动意志力让自己前进。但意志力是消耗品,消耗殆尽的时候就是放弃的时候。

一种是靠目标驱动坚持,一种是靠意志强撑坚持,显然前者更容易激发人的潜能。

所以,不管阅读写作,还是工作,定目标要给自己定能看见终点的目标。把那些不具体、不清晰,战线拉很长的任务,拆解成一个又一个可以一次性完成的任务,才能帮我们更高效的完成目标、拿到结果。

最后在总结一下,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给自己多定一次性能完成的任务,而不是那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终点在眼前,才更容易实现。

  • Copyright © 2024- 小橘子财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晋ICP备2023001988号
  • 联系地址:上海市奉贤区大叶公路8188号8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