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担心人生时间被浪费吗?
偶尔,我回看自己大学毕业的10年,从2012年第一份工资收入4000,干了3个月,工资涨到5000,工作了半年,又涨到6000。2013年,换了一家公司,工资便涨到8000,还包吃住。
对于一个大专刚毕业的学生,收入增速还可以,但没攒下钱。因为第3年,我跑去广州干淘宝了。折腾了3年,也没赚到什么钱。2019年,又找了一份工作上班,收入从1万,涨到1.2w、1.5w、2w。
虽然创业那几年没赚到钱,但也蛮感谢那几年经历,自己给自己打工,不仅提升了业务能力,也提升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对后面重返职场是有帮助的。
从毕业到现在,手上依然没多少积蓄,而且还陷入了职场发展困局,年龄到了35+、行业不景气、面临回老家,又要从一个新行业重新干起。
我在思考:我的职场发展为什么会这样?
刚毕业发展很顺,后面创业发展不顺,后来重返职场,中间从不顺到抓住一波机会发展很顺,又到现在转型不顺
人生兜兜转转,不断徘徊在顺境和逆境中。可是,人生又能有几个十年呢?20岁、30岁随便折腾,40岁、50岁,还能折腾动吗?
《人生护城河》作者张辉说:“人这一生最怕的是时间花出去了,挣了点儿小钱,但见识没增长。小富即安,是财富自由和精神自由最大的敌人。”
我前几天刷到一个博主,讲他刚毕业,一个月拿着3千工资,租的房子,想改变生活,但学校的工作让他一眼就能望到头。没办法,只能在工作之余另寻它路,最后选择看书,每天给自己规定150页。
他说,虽然我不知道如何靠读书赚钱,但我知道,读书是唯一改变的机会。
读书,读的是什么?难道不就是见识吗!
01
那“见识”具体是什么东西呢?
我又开始深究这个问题。
ai给了我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指人的见闻、知识,即一个人通过接触事物、经验以及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所获得的信息和智慧。
这时候,增长见识意味着,要不断通过学习和体验,来扩宽你的知识领域和认知边界。比如我们经常会说,通过这件事,我算是长了见识。
第二个答案指一个人对事物的见解、判断力和智慧的综合体现。一个人有见识的人,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更具备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判断力。
这时候,增长见识就意味着,要提升这些能力,使自己更明智地看待和认识问题。比如我们经常会说,他是一个有见识的人。
02
我想提升自己的见识,又该怎么办呢?
不是提升见识,而是增加见识。见识不是一下子提升的,是通过漫长时间、人生体验、生活经历累积而来的。
增长见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以及眼界的开阔。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积极接触新事物,才能提升自己的见识水平,从而增长自己的见识。
增长见识,其实也是一种成长型思维。
不管做人、做事,都需要激发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抑制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人要发展,要接触新鲜事物,接触自己以前不知道的,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同时,也要反思和总结过去,哪些事情我做错了,从中我获得了什么,我应该怎么提升。
复盘,不是复盘过去的错误,而是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以后提供帮助。
辉哥说:“成功的故事。往往先增长见识,其次能力跟上,最后收入在某个时刻体现出来。最怕的是收入看起来再涨,但见识和能力停止——这是一些人本可以出色但最终限于平庸的根本原因。”
比尔·盖茨曾说:“我们应该问的不是我们能做什么,而是我们能为那些不能为自己发声的人,做什么。这需要我们拥有广阔的见识,去理解和关注世界的不同角落。”
巴菲特强调:“投资中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和广泛的见识。只有看得多,想得多,才能在复杂的市场中找到真正的机会。”
乔布斯认为:“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去过别人的生活。要有勇气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而这,需要你有足够的见识去判断。”
马云也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因为他们缺乏见识,没有看到未来的可能性。”
从这些杰出人物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人的见识”是非常重要的。见识,不仅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也能引导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实现有价值的人生。
03
最后再来聊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职场挑战呢?
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到处辞职裁人,搞的人心惶惶。有的人,想着怎么找到下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的人想着怎么做点儿副业,有的人想着自己以后要怎么转行……
但我想说,改变现状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寻找一种更为聪明和巧妙的解决途径。
我记得个人发展专家古典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遥远的小镇,农夫吃掉了家里所有粮食,最后不得不杀掉他养的三只动物:猪、牛和他最喜欢的小红马。
他特别内疚,于是答应满足每只动物最后一个愿望。
他问猪,对不起,我要杀了你,你想要什么愿望呢?
猪说,我希望饱餐一顿。猪获得了最后的麦糠。
过了几天,食物又没了,他只好问牛 ,对不起,我只好杀了你了,你想要什么愿望呢?
牛说,我希望休息几天。牛获得了三天的休息。
最后,农夫不得不找心爱的小红马。小红马,我只好杀了你了,那你想要什么愿望呢?
你猜,小红马许了什么愿望呢?
小红马想了想,说:我不喜欢这个故事,我要去别的故事啦!
小红马从故事里醒来,撒开双蹄,跑进旷野去了。
在这个故事里,猪和牛面对命运,选择了认为自己当下最需要的食物和休息,而这些只是满足了它们当下的需求,并没有避免被杀的命运。
再看小红马,它并没有选择物质需求,而是以一种更为巧妙的方式——离开了这个故事,不仅避免了自己被杀,而且还获得了自由。
我们经常听一句话叫,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在问题本身,而真正的高手,也从不纠缠于解决问题,而是让问题自动消失。
那我们面对职场的困境,如何这个问题变得不再是一个问题呢?
其实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职场的4个阶段,从定位/发展/转型/平衡,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问题。
只有先定义清楚自己的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04
古典老师新出了一本书《不上班咖啡馆》,书里通过讲述4个主人公职场脱困的故事,从行业崩塌的小镇青年小明,如何找到新的蓝海,进入新行业和新城市;
再到担心失业大厂程序员王鹏,如何保住自己工作,找回初心,找到事业新出路;
还有全职妈妈木子,如何抵抗在家庭的无价值感和失控感,重新复出,成为热爱的建筑师;
最后到文学女青年天蓝,如何离开工位,找到自由职业的定位,打磨自己的产品,成为超级个体;
他们都是在职场打工的最低谷,走进一家下班后才能看见的“不上班咖啡馆”,遇到胖子老板,用咨询的方式,打破了自己的人生故事,重新找到出路。或许你也能在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最真实的职场人。